——以下为近年来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名单及其成就,他们都来自不同的领域,同时也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在光学领域,罗伊·格劳伯、约翰·霍尔和特奥多尔·亨施曾利用光照亮过诺贝尔奖:
2012年,法国科学家塞尔日·阿罗什(Serge Haroche)与美国科学家大卫·维因兰德(David Wineland)获奖。获奖理由是“发现测量和操控单个量子系统的突破性实验方法”。二人将平均分享800万瑞典克朗奖金。
2011年,美国、澳大利亚三位科学家Saul Perlmutter、Brian P. Schmidt和Adam G. Riess获奖。获奖理由是“通过观测遥远超新星发现宇宙的加速膨胀”。其中,Saul Perlmutter独享一半奖金,Brian P. Schmidt和Adam G. Riess分享另一半。
2010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2位科学家安德烈·盖姆(Andre Geim)和康斯坦丁·诺沃肖罗夫(Konstantin Novoselov)因在二维空间材料石墨烯(graphene)方面的开创性实验而获奖。
2009年,美英三科学家获奖。三位科学家为原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高锟(Charles K. Kao)、美国科学家Willard S. Boyle和George E. Smith。高锟的获奖理由为——“在光学通信领域光在光纤中传输方面所取得的开创性成就”。两位美国科学家的获奖理由为——“发明了一种成像半导体电路,即CCD(电荷耦合器件)传感器”。
2008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恩里科·费米研究所的Yoichiro Nambu因发现亚原子物理学中自发破缺对称机制而获奖;日本两位科学家,日本高能加速器研究组织(KEK)的Makoto Kobayashi和日本京都大学汤川理论物理研究所(YITP)的Toshihide Maskawa,因发现破缺对称的起源并因此预测出自然界中至少三种夸克家族的存在而获奖。
2007年,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的物理学家Albert Fert和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的物理学家Peter Grünberg因发现巨磁电阻(Giant Magnetoresistance)现象而获得此奖项。
2006年,美国科学家约翰·马瑟和乔治·斯莫特。他们发现了黑体形态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扰动现象。
2005年,美国科学家罗伊·格劳伯、约翰·霍尔和德国科学家特奥多尔·亨施。他们因为“对光学相干的量子理论的贡献”和对基于激光的精密光谱学发展作出了贡献而获奖。
2004年,美国科学家戴维·格罗斯、戴维·波利策和弗兰克·维尔切克。他们发现了粒子物理强相互作用理论中的渐近自由现象。
2003年,拥有俄罗斯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科学家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俄罗斯科学家维塔利·金茨堡以及拥有英国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科学家安东尼·莱格特。他们在超导体和超流体理论上作出了开创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