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新镜头的发布总是会伴随着“好不好”、“值不值得买”等话题,佳能EF 70-200mm f/2.8L IS III USM(简称:小白伞)也是如此,因为上代产品“小白兔”的实力是有目共睹的,虽然发布已经很长时间了,但是一直没有落伍的迹象,依旧是佳能专业红圈镜头中最可靠的选择之一。
正因为前代产品的突出表现,所以对于这一代来说,“好不好”的标准将会更高,而“值不值得买”也是如此,必须得有实际的提升才能打动更多的用户。
从官方给出的规格表和MTF曲线图来看,会发现“小白伞”与“小白兔”均采用了19组23片结构,而且镜片组的排布都是相同的。那是否说两者就没什么区别,升级价值不大?这也是今天评测要探讨的问题。
一条红线的力量
仔细对比镜片结构图,我们会发现在第15组的地方增加了一条红线,这条红线不是佳能L级镜头外面代表身份的红圈,而是ASC镀膜的示意。
ASC镀膜可以有效提高透射率,有很明显的防反射作用,可以降低眩光与鬼影的产生。从官方给出的效果对比图可以明显看出有无ASC镀膜的区别。
而实测结果是,确实在大逆光下表现优异,不见鬼影与眩光,对于整体的清晰度也更有保障。
镜片结构组里还有1片绿色和5片蓝色的镜片,这表示该镜头具备1片萤石镜片和5片UD镜片,虽然沿袭了上代结构,但是6片特殊镜片所能带来的作用还是非常大的,所以也有必要介绍一下,尤其是在镜头内部增加了ASC镀膜之后,是1+1<2、=2、还是>2也有待验证。
萤石镜片,其原材料是人造萤石(天然萤石体积很小,所以无法直接运用于单反镜头中),因为拥有低折射率和低色散的光学特性,所以很早就被用于了镜头中,只不过成本上也会比普通玻璃镜片要高出不少,一般仅运用于高端镜头中。UD(超低色散)镜片的特性和萤石镜片类似,是一种特殊工艺的光学玻璃,也具有低折射、低色散的特性(一般2片UD接近1片萤石的效果),所以和萤石镜片相组合,能在色相差补偿和成本上达到一个更好的平衡点。
通过实测,虽然“小白伞”拥有F2.8的超大光圈,但大光圈镜头色散现象严重的通病却并不明显。ASC镀膜在本身功用外,并不会对其他镜片的光学特性产生影响。
焦内锐利 焦外柔和
“小白伞”具备F2.8的恒定大光圈,之前我也测过同时发布的“小小白兔”,两者最显著的差别就是大小三元的光圈差,大三元的“小白伞”不仅光圈大可以带来更显著的虚化,对于通光量的提升可以帮助相机用相对更低的ISO感光度来获得同样的曝光,也就等于变相提升了画质。
为了满足上述说的变相提升画质,对于“小白伞”来说,各级光圈下的分辨率表现,尤其是全开光圈下的分辨率表现就尤为重要了。从测试结果来看,70mm端,即使全开,中心分辨率水平也可圈可点,F5.6至F8之间为最佳中心分辨率值。
200mm端的分辨率和70mm的表现类似,全开时的画质已经很不错了。而最佳分辨率出现在F5.6。
前面说到了大光圈可以带来更好的虚化,这里还要同时提一下“小白伞”的近摄能力,因为虚化效果取决于光圈、距离等等因素。“小白伞”的最近对焦距离为1.2m,虽然看着不近,但对于长焦镜头来说1.2m足可以提供约0.21倍的放大倍率了。而且近意味着可以拍摄出更浅的景深。
从实拍来看,结合“小白伞”的长焦距、大光圈和最近对焦距离几方面的优势,再加上测试时表现出的锐利焦内和柔和焦外,即使拍摄普通的小花,也能非常的与众不同,堪称“刀锐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