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蓝光战胜HD DVD所想到的

光电新闻网 中字

OFweek光电新闻网编辑部

    1月5日,华纳兄弟(Warner Brothers)宣布加入蓝光阵营。此举将蓝光阵营此前的市场占有率能从49%大概提升至70%。真是“一夜之间”,变天了。华纳兄弟的打击,让HDDVD奄奄一息,那么随后wal-mart (沃尔玛)、BestBuy(百思买)以及 netflix 等众多经销商巨头的抉择,则成了压死HD DVD的“最后一根稻草”。 
  
    蓝光DVD的创意从1998年一推出就震动世界。转眼十年,其在经过实验室重重检测的同时,更是在业界引发无休无止的争斗。东芝和NEC发起的HD-DVD联盟与索尼、松下、飞利浦发起的蓝光DVD联盟刀来剑往,焦点从技术挪到市场,人质从内容换成用户,战场从家电业延伸到IT业,席卷了碟机厂、设备商、内容制作商多方角色,不折不扣的一张小小光盘,转动了整个世界。

    1月8日,比尔"盖茨在2008年CES上作主题演讲。在这个令人失望的演讲中,盖茨先生只字未提微软在未来的设备中采用任何介质的问题,大家想听到的没有盖茨后的微软是否会出人意料的信息也一概没有。作为HD-DVD的忠实拥趸,曾经对依靠x-Box构建未来数字家庭寄予厚望,在告别演讲前夕听到华纳兄弟的消息,盖茨先生心里肯定不太舒服。

    对于高清光盘格式大战来说,2008年2月19日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东芝终于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对外宣布放弃HDDVD。东芝的投降意味着历时4年的高清光盘格式大战终于落下帷幕,索尼成了这场大战里笑到最后的赢家。作为DVD黄金时代的霸主,东芝在索尼推广蓝光标准的时候毅然选择决裂,不少业内人士曾经以为,HDDVD至少能将2008年撑过去,谁料到华纳兄弟突然对外宣布蓝光独占策略,在随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众多HDDVD昔日的合作伙伴、支持者,要么叛离HDDVD,要么落井下石,活生生将HDDVD推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HD DVD败在技术吗?

    表面上,HD-DVD是输于技术。跟传统的红色激光(波长为650nm)相比,蓝光(Blu-ray)利用波长较短(405nm)的蓝色激光读取和写入数据。通常来说,波长越短的激光,能够在单位面积上记录或读取更多的信息。这一技术方案,得到很多电子设备厂商的赞同,这意味着未来的一张光盘上可以容纳更多的内容。大家都认为,在数字化娱乐内容海量增长的现在,让光盘再大一些很有必要。

    从技术上讲,HD-DVD除了存储量比蓝光小一些之外(仅以单层来算,标准DVD单层容量为4.7GB,HD-DVD单层容量最大为15GB ,蓝光DVD单层最大容量为25GB),HD-DVD的优势主要在于方便产业升级。对整个产业的博弈来说,HD-DVD与标准DVD在一些构造设计上是共享的,DVD制造商并不需要为生产HD-DVD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和资金投入,而蓝光就得从头再来了。用户只需要把光盘往碟机里一塞,而后端厂商就得付出巨大的代价。

    而事实上,在两种标准角力的过程中,技术层面的问题基本已不是决定事件走向的关键因素。

    现在可以这样说,决定蓝光与HD-DVD前途的并非技术,而是内容供应商的选择,在这个“内容为王”的时代,谁掌握了内容供应商,谁的胜面就会大一些。因为在目前情况下,内容供应商们在选择光盘标准的问题上基本上是“有你无我”的。促使内容供应商作出选择的理由很多,包括市场时机的把握、用户消费习惯的、成本问题、推广问题、历史合作关系问题等等。比如,索尼在音响和电影领域的资源积累,与其技术的结合,在蓝光的推广上形成的优势,明显强过东芝之于HD-DVD。

    毫无疑问,蓝光帐下大将以内容供应商为主,迪斯尼、福克斯、派拉蒙、华纳、索尼、米高梅、狮子门,如今,还得加上华纳兄弟,基本囊括了全球娱乐市场的前几名。而反观HD-DVD阵营,内容方只有HBO和环球,而多以技术公司为主,如微软、英特尔。

    有人或许会说:无论是供应商还是用户,当然是要选择技术更先进的产品,所以蓝光才会赢。经验告诉我们,不一定,微软的操作系统并不被认为是最先进的,戴尔的电脑并不代表技术是最好,三星在个人视听设备上的质量并不见得比索尼强,苹果在手机上的技术并不见得高过诺基亚。每一种技术的产生都伴随着对未来美好的遐想,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消费者也是理智的,好的技术不一定适合于消费者,而消费者喜爱的技术也不一定是最尖端的技术。

    “蓝光之所以能胜出取决两个关键因素:一是内容商的支持,二是零售商的力挺。”蓝光BDA中国推进小组主席、松下电器研究开发(中国)有限公司技术合作与标准化所所长赵桂志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表示。

    亚马逊电影音乐业务副总裁PeterFaricy:“我们的客户显然已经把票投给了蓝光。从今年1月初开始,蓝光影碟在高清影碟中的销售比例已经从略高于五成增加到了超过四分之三成。为了更好地服务客户,我们自然推荐采用以蓝光为首选的数字格式,并继续为大家提供丰富的蓝光产品。”

蓝光还要很长的路要走

    虽然从目前来看,蓝光似乎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是其未来的路将走向何方目前还比较难说。成本、片源以及网络下载,在线播放都将威胁其成长。

    今年1月,索尼的PS3销量第一次超过了PS2和Xbox360。而在中国大陆市场,索尼的蓝光播放器也已登场,苏宁、国美等连锁电器商城里纷纷摆放上了售价为4899元人民币的蓝光播放器。

    不过蓝光播放器在中国大陆市场的前景并不被人们看好。买它远不如买PS3合算,既能玩游戏又能播放高清影碟。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问题使得蓝光播放器在中国大陆市场倍感尴尬,那就是它居然和时运不济的CHDVD遭遇着同样的问题――无片源 !

    究其原因,是因为索尼在中国大陆市场所销售的蓝光播放器,设置的是C区区码,而目前已经在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以及欧美日等地区发行的蓝光影碟是A区区码。除非索尼在中国大陆重新发行无区码限制的蓝光影碟或者C区区码的蓝光影碟,否则蓝光播放器在中国大陆市场的困境将不会得到改善。

    事实上,让索尼头痛的地方还不止前面我们所提到的这些,相比HDDVD需要解决的遗留问题来说,蓝光需要解决的遗留问题要多得多。早前我们对这场大战的相关报道中,曾经提到过不少这方面的隐患,如今这些问题终于爆发了。

    早期的蓝光播放器,载入蓝光影碟的响应时间,长到让人有些无法容忍。而随着2.0等版本的不断推出,老问题解决了,新问题又冒出来了。很多老版蓝光播放器处于快要不能使用的边缘,因为它们当中只有少部分可以升级,而大部分不能升级的老版蓝光播放器在播放新的蓝光影碟时,不是出错就是根本无法播放。

    另外,蓝光还有一个大问题,让很多追求完美影音效果的发烧友痛骂索尼,那就是目前的大多数蓝光播放器,包括索尼力推的PS3,都无法以源码方式输出DTSHD、杜比TrueHD等新高清音频格式。

    除此之外,由于AACS(蓝光和HDDVD通用的版权保护技术,确保高清光盘在播放过程中不被转录,亦不在非授权的播放器上被播放)、BD+(蓝光独有的版权保护技术,确保AACS被破解后黑客仍无法复制高清光盘中的内容)等版权保护技术相继被破解,目前网上HDDVD以及蓝光的高清视频内容被到处疯传,从视频编码到嵌入字幕一应俱全,只差一条廉价的蓝光光盘制作生产线,盗版蓝光影碟就可以在全球“遍地开花”了。这使得人们对蓝光未来是否会走向光辉之路表示疑惑。

    更何况如今越来越流行的网络付费下载方式,在线观看模式,为电影、音乐等作品敞开了一条新的传播和发行之路,物理格式发行在不少业界巨头眼中已经步入穷途末路。尽管这种威胁短期看还不是很大。

    蓝光未来要面临的市场考验还很多,但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里,蓝光仍会是主流的媒体技术。光的波长特性足以支持蓝光技术未来较长一段时间的发展,或者蓝光技术的普及还需要一段时间,但是未来仍然是看好的。只有到2010-2020年,当各种因素需要网络视频成为主流时,网络视频才可能扼杀蓝光技术。

中国企业从中得到什么?

    中国企业在这场高清光盘格式生死大战中一直冷眼旁观,因为大部分企业现在致力于EVD的推广。而中国目前存在两种高清光盘格式,一是EVD,一个是马上推出,生不逢时的CH DVD(也就是HD DVD的中国版)。

    中国EVD产业在这几年一直在苦苦挣扎,有关专家表示,无论是在技术、光盘容量、产品质量还是片源等方面,EVD标准与国际上的蓝光标准相比,都处于弱势。缺乏好莱坞几大电影公司的支持,EVD碟片太少,很难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而根据业内专家刘步尘的观点,最重要的是国际组织不承认EVD标准,决定了它难以走向国际市场,“如果失去国际市场的支持,是很难做大这个产业的”。

    也许东芝宣布放弃HD-DVD,是一个值得一些中国企业学习的榜样。市场选择产品,往往是基于多种因素的合力。比如,日本企业普遍看不起韩国企业,但是,索尼竟然也放弃自己完全生产半导体,转而向三星购买。这种对自身局限性的突破,别的日本企业很难做到。

    在这种背景下,东芝放弃HD-DVD也是对自身的一种超越和突破,也是世界级的企业做出的一种超越常人的抉择。在市场的75%已经拱手让人、而且市场面临“有你无我”的选择的情况下,东芝的放弃是明智之举。尽管沉没成本很高,但在继续投入意味着无底洞的事实面前,继续坚持下去,机会成本更高,放弃无疑是明智之举。

    尽管国内EVD的企业对EVD的未来表示乐观,但在技术、片源远远落后蓝光乃至HD-DVD的情况下,如果以前想的是“三足鼎立,与蓝光和HD-DVD分庭抗争”的话,那接下来就要面临蓝光的全面绞杀,我们认为其未来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也许到了该思考未来应对战略的问题了,我们也祝愿中国的高清产业能够真正发展壮大起来。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